管道直饮水“包头模式”,从“水难喝”到“水鲜活”的蜕变!
包头市在管道直饮水工程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已建成运行的直饮水水站达352座,直饮水设施覆盖人口180余万人。这一成果验证了分质供水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内蒙古包头市,作为全国众多百万人口城市中的一员,勇于担当,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并实施管道直饮水工程。这一创举不仅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建格局,更为中国管道直饮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示范。
包头市直面水质挑战,率先探索直饮水工程
曾几何时,包头市的水质问题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地处干旱缺水地区,城市供水长期依赖黄河。然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黄河流量逐年减少,且上游沿黄排污量增加,导致黄河水质逐年恶化。尤其在冬季和极端气候条件下,水质更是受到严重影响,传统自来水处理工艺难以始终保障水质达标。
面对这一挑战,包头市在2000年便主动适应饮用水市场发展变化,开始尝试建设居民小区管道直饮水项目。2002年,包头市首个直饮水项目在锦林花园建成运行,惠及居民达1千余户,为包头市后续管道直饮水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参数指标和建设经验。
突发水污染事件加速直饮水工程建设
2004年6月,黄河乌拉特前旗段突发水污染事件,导致包头市断水长达5天,130万群众饮水告急。这一事件成为包头市加速建设新型供水模式的催化剂。事后,包头市迅速成立调研组,提出“分质供水、优质优用”的总体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建格局。
十年磨一剑,包头市健康水工程成果斐然
从2005年到2015年,包头市推进健康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借助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新建住宅小区的管道直饮水配套工程发展迅速。到2016年,包头市健康直饮水工程进入完善发展阶段,各大管道直饮水运营企业积极开辟市场,在医院、宾馆、机关、学校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实施管道直饮水工程,使得更多公共场所用上了直饮水。
强化监管,确保水质安全
在管道直饮水工程推进过程中,包头市也遇到了监管难、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为此,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管道直饮水工程的涉水材料备案、工程监管、验收及水质监督抽检工作。同时,逐步形成了一套政府管理性的规章和支撑性文件,如2011年颁布的《包头市供水条例》,明确将管道直饮水纳入公共供水范畴进行统一管理。
水源置换与分质供水,实现优质优用
水源置换和优质优用是包头市推进直饮水工程的关键步骤。市政府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在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停关自备井,推广使用再生水和农郊节水功能。分质供水模式不仅节省了资本、降低了能耗,还避免了长距离输配水造成的管网二次污染和运营维护难度。
开放市场,多元共建,拓宽投融资渠道
为了拓宽直饮水工程的投融资渠道,包头市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开放直饮水市场。同时,加强参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直饮水水质的监管力度。通过委托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进行采样检测、建立日常巡查与水质检测督导检查工作机制等措施,确保水质达标、居民用水安全。
针对问题提出五大措施及六项对策
针对管道直饮水显现出的固有缺陷,包头水务提出了五大措施及六项对策。包括坚持同程式循环管网设计、独立设置管道直饮水系统、做好管道保温绝热避光等五大措施;以及严密监控生产调度系统的水质指标、加强水站巡检、高度重视用户反馈的水质问题等六项对策。
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为了加强管理效率、提升规模化管理质量,包头市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了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强化了统筹管理能力,科学控制了运营成本,为包头市管道直饮水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包头模式”全国管道直饮水创新发展的压舱石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包头市形成了以管道直饮水为主、自助水屋、水机、现制现售水为补充的直饮水工程“包头模式”。截止2023年,包头市五区已建成运行的直饮水水站达352座,直饮水设施覆盖人口180余万人。这一成果验证了分质供水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包头市在管道直饮水工程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通过借鉴包头市的成功经验,全国更多城市能够开展供水模式的探索创新,完善管道直饮水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用水需求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